陈树津/文
编者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自成立以来,15年间经历了风风雨雨,克服了重重困难和考验,在几届理事会的集体领导下,协会所有成员凭着对纺织行业的执着和热爱、凭着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责任心,与中国纺织行业企业一起走到了今天,共同构筑了中国纺织业的卓著功绩。
总结过往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作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老领导、协会改革的亲历者,陈树津同志一片热忱,提笔写下了协会这些年的风雨历程,记录下协会同仁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资料,值得大家认真研读。抚今追昔,继往开来,本刊特意编发此稿,希望今后我们的协会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更加对行业企业大有助益。当然,也许当年有些事情比较敏感,甚至有不同意见,而且作为十几年后的回忆,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陈树津
工作履历
2001年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秘书长;
2002~2006年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2006~2011年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
2011~2016年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顾问;
现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2016年9月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即原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11年更名,以下简称“中纺联”)召开了第四届会员大会,进行了换届。屈指算来,中纺联全面登上历史舞台已经整整十五年了。如今,这个组织已经成为国内外知晓的代表我国纺织业的全国性社会组织,愈来愈显示出其在新世纪以来我国纺织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纺联的发展历程,也反映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全国性产业协会组织的有益尝试。
一、全面登上历史舞台
文革结束后,中国开始踏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沿着小平同志指引的改革开放道路前进。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政府机构改革也始终没有停步。1982年、1988年、1993年国家机关机构改革不断进行新的尝试。特别是1998年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表明了政府机构改革还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继续进行。国务院认为当时政府机构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非常必要和迫切。矛盾首先表现在现有政府机构设置的基本框架是在实施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突出的弊端是政企不分,导致政府包揽企业的事务,大量设置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同时片面强调综合部门与专业部门的相互制约,造成部门职能重叠,政出多门,互相扯皮,办事效率低下;其次,现有政府机构的设置原则,是在社会主义法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确立的,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第三,现有政府机构重叠庞大,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因此,机构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没出路。机构改革方案中将国务院组成部门从原有的40个,缩编为29个,其中将工商领域的几个部门撤销,与有关总会、总公司一起改组成十个副部级的国家局,由国家经贸委管理,并说明这只是一个过渡性方案。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确定加强综合管理、弱化专业管理的改革思路。2001年2月19日,国家经贸委主任盛华仁宣布:1998年,国家决定把几个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为国家局,实行三年过渡,现在三年过渡期满,撤销这些国家局,将其职能并入国家经贸委。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母亲工业,新中国政府成立之初就建立了纺织工业部,1949年11月1日开始办公。自此几十年主管着全国的纺织工业,包括生产、计划、基建、财务、科技、教育、装备等等。改革开放以后,纺织工业的管理体制则始终处于改革前沿。1982年国家机关精简机构,纺织工业部职能调整,减少了部分司局和人员。1988年国务院要求纺织工业部大幅度精简机构和人员,机关人员从705人减少到500人,减少29%。1993年国家又把纺织工业部作为国家机关改革试点单位,使之退出国务院政府序列,改成为事业单位性质的中国纺织总会(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编制由500人降到280人,减少44%。1998年又决定撤销中国纺织总会,组建国家纺织工业局,编制缩减到80人,减少71%。
由于1998年这次机构改革已经明确建立国家局只是过渡性的,三年以后还将撤销,成立全国性的行业协会组织,因此在筹建国家局的同时,局党组就考虑了协会的建设问题。首先是协会工作人员问题,必须提前组织好。当时被撤销的中国纺织总会只有少数人留在新成立的国家局里,有近两百名干部将被分流安置,分流渠道包括调有关部委、去部属公司(央企)、学习深造、提前退休、自谋职业等等。局领导特意留下了数十名骨干力量,安排在将成立的工业协会以及充实到相关专业协会和事业单位里。第二是尽快成立纺织工业协会,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由于1998到2000年正是纺织行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突破口,党中央要求三年完成压锭、减人和扭亏任务,国家局的工作十分繁重,而这三年也正是国家局到协会的过渡期,为了争取时间,局党组将原一个“中国”字头的协会更名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并经修改章程等一系列必要工作之后,报请民政部审核批准。1998年9月30日,在国家纺织工业局成立半年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也成立了,并在国家局的领导下,开始开展工作。
在三年“突破口”任务圆满完成,国家局即将撤销之际,2001年1月11日,在国家局机关大楼里召开了一次协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会议由时任国家纺织工业局局长(即将担任协会会长)的杜钰洲同志主持,副局长许坤元同志(即将担任协会副会长)、副局长王天凯同志(即将调任中央企业监事会主席)出席,撤销国家局后将留在协会工作的三十几名同志和1998年撤销中国纺织总会已留在协会工作的33名同志以及国家局所属事业单位的中层以上干部共计百人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其体系的办会宗旨、工作方向和运行方式,开启了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没有专业主管部门,如何创办有中国特色的全国性行业协会组织的探索之路。
杜钰洲同志在会上作了主旨讲话。他说,国家纺织工业局撤销以后,国家经贸委将主管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将替国家经贸委代为管理30个单位(包括18个委托代管协会,7个转由直管协会管理的事业单位,1个暂时委托代管的事业单位,1个挂靠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事业单位,3个不属于国家经贸委主管由直管协会代管人、财、物事项的协会),这也就构成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体系。今后这个体系如何运行?杜钰洲同志提出了九条指导思想:第一、从行业管理转为中介服务;第二、服务主体是专业性行业协会;第三、工业协会和代管的协会、事业单位运行方式是联合会形式,工业协会建立理事会,代管单位都是理事会成员,参与重大决策,工业协会贯彻落实理事会决策;第四、充分调动各成员单位积极性,减少重复性工作;第五、协会成员单位独立运作,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第六、对企业参加协会的设想是,减轻企业负担,请他们主要加入专业协会,同时加强综合性的企业管理协会建设,吸收各个专业的骨干大企业参加;第七、整个体系的体制要富有活力,以人为本,组织纪律严明,团结协作;第八、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第九、完成初步设置,逐步完善,摸着石头过河。在讲工业协会体系时,杜钰洲同志特意在会场上设置的白板上画了一张图,解析工业协会体系中各成员单位间的关系。中间是一个大圈,标明的是主体,系指十二个专业协会,因为纺织行业的企业都分布在这十二个专业之中,这是行业服务的主渠道,所以列为主体。与大圈交叉三个小圈,分别代表工业协会内设的三个部门即产业咨询部、市场部、信息部,这三个部门主要以事业单位为依托,开展相关业务服务。除此之外,还有三个小圈与大圈相连,系工业协会设立的另外三个部门:办公室(外办)、财务部、人事部,他们为整个协会体系服务。至今,参加会议的同志对这个图解都留有印象。许坤元同志也在会上讲了话,他说,协会的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协会的同志要学习纺织、精通纺织、研究企业、为企业服务,如果一窍不通,将很难生存。现在不是要企业怎么办,而是企业要你怎么办,这是根本性的改变。他还说,协会就是突出协字,要协调、协商、协作、协同、协助、协力。每个单位都要搞出精品服务项目,在行业中响当当的。这次会议召开后,协会体系中的各个部门、各个成员单位开展了一次大讨论,大家满怀热情投入到新的创业中去。
2001年一季度内,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顺利完成了机构转换中的各项工作。召开了党员大会,成立了新党委,建立了基层党支部;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选举通过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任命了各个部门、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干部到任;明确了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职能、分工,厘清部门和成员单位之间的关系;制定了2001年协会与各成员单位的全年工作计划。2月21日,国家纺织工业局的牌子摘掉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体系开始运转起来,新的一页开始了。
全国纺织行业中的协会组织其实在改革开放几年后就出现了。最早成立的是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1981年成立,当时由纺织工业部副部长李正光同志任理事长。1989年纺织工业部党组研究,明确提出要组建12个专业协会。九十年代专业协会陆续成立。到二十世纪末涵盖全纺织行业的各个专业协会,包括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丝绸、化学纤维、针织、色织、印染、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服装、纺织机械协会均已成立。由于那个时候政、协不分,协会的领导往往也是官员兼任,所以,协会还不能说是独立运作。但是各个协会包括1998年成立的工业协会按照行政管理机关的要求做了很多工作,尤其是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协会适合开展哪些工作,采取什么方式方法进行工作,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也总结出很多经验体会。这些对于2001年最终撤销专业主管部门,协会真正走上历史舞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全面创新协会工作
我们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全国性协会相比较,协会的性质是相同的,都是没有管理职能,靠服务手段生存和发挥作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组织。但是,我们的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是从计划经济转型而来,这也决定我们不可能照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全国性行业组织的作法,肯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而实践也证明,我们协会组织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比之他们丰富得多,宽泛得多。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有几个原因:一是国外的协会主要是立足于会员企业,而我们立足于企业,胸怀全行业;二是我们的协会是由政府专业机构转化而来,从上而下建立的,撤销专业管理机构后,一些行业工作处于真空状态,是不干了还是转交给协会干当时也不得而知,协会主动争取承担延续下来,而且从服务的角度开展进行;三是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而产生的必要服务,被我们敏锐地抓住;四是协会在实践中根据行业和企业的需要开拓出来。这些服务形式、工作内容构成了我们全国性行业协会组织的中国特色。而这些特色不是自然带来的,也不是自然生成的,是协会遵循党中央提倡的创新精神探索出来的。十几年来,协会在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创新之路上,一直义无反顾地前行着。
(一)完善结构体系
由于处在改革时期,对于工商领域里的协会,国家并没有明确其法律地位。对于协会工作应该做哪些,1999年末国家经贸委发过一个试行文件,大体上规定一些职能,比如开展行业、地区经济发展调查研究,提出有关经济政策和立法方面的意见、建议;经政府主管部门同意和授权进行行业统计、收集、分析、发布行业信息;组织展销会、展览会;组织人才、技术、职业培训,等等。但真正要形成自己的工作内容体系和相适应的机构设置体系则是需要自行探索的。这些年来,中纺联重点抓了三个方面。
首先是联合舰队的建设。改革之初国家经贸委就明确,工业协会和专业协会及其他单位只是直管和代管的关系,在法律上大家都是平等的。这也表明,理论上是可以各干各的,自己解决自己的生存。如何对待这样的体制?工业协会一开始就抓联合舰队的建设,正如杜钰洲会长在2001年1月11日讲的,工业协会和代管的协会、事业单位运行方式是联合会形式,工业协会建立理事会,代管单位都是理事会成员参与决策,理事会决策由工业协会贯彻落实。纺织行业为什么要这样搞?这是由纺织行业特点决定的。纺织业流程长,从各种纤维开始,经过纺纱、织造、染整,最后形成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成品,还包括纺织设备等各个环节、各种技术、各类产品紧紧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个专业密不可分,大家必须协调行动、紧密合作,才能取得好的结果。所以工业协会领导无时无刻都把联合舰队的建设当作协会建设的核心来抓。杜钰洲会长反复讲,我们是个联合舰队,大家要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许坤元会长强调说,协会搞协调,首先是协会内部要协调,各专业协会之间要协调。王天凯会长在组织制定协会文化手册中,把联合舰队思想再三强调并写入宣传广告语。联合舰队的思想日渐深入人心,特别表现在统一行动上。比如行业展会工作,过去头绪较多,几个单位都有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办展权,后来由工业协会市场部统一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分别承担任务进行,相互之间矛盾得到克服,大家群策群力,集中办展,从而使展会越做越大,如今中纺联主办的各个展会都成为国际上名列前茅的展会。
联合舰队的思想还充分表现在成员单位互相协作上。大家认识到许多工作联合起来做效果更好,比如上、下游专业协会之间,社会责任办与产业集群办、专业协会之间,基金会与科技部之间等等。1+1>2,1+N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今各成员单位非常认同合作共赢的理念,相互之间共同组织开展的活动比比皆是,成员单位之间也经常探讨,联合一起开展什么活动可以更好地服务行业、服务企业,这已经形成了风气。并且这种思想也扩展到了与纺织行业外各种组织的合作,只要是对行业发展有好处,各单位都会积极主动去开展。
二是充实协会专门机构。主要是根据形势的需要和工作内容的增加,适时建立相应机构,承担起在全行业组织开展工作的任务。比如,工业协会初期并没有设立专抓纺织科技的部门,只有一个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科技发展中心。但是感到撤销国家局后,整个纺织行业的科技工作处于无人“管”的状态,行业科技发展方向没有组织研究,科技成果没有总结推广,行业科技评奖停摆,也感到了国家综合管理部门不可能系统来管行业科技工作,长此下去,科技兴国战略在纺织行业可能得不到有效落实。于是工业协会于2004年研究成立科学技术部这个部门,把开展行业科技工作摆上了主要议事日程。建立了全国纺织科技人才专家库,把行业内的专家组织起来;筹备召开了2004年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大会;许坤元会长亲自组织编制了2004~2010年《纺织科技发展纲要》,明确了到2010年要重点突破的28项关键技术及10项新型成套关键装备;同时争取了国家科技主管部门的支持,被授权开展了已经停摆4年的全国纺织行业科学技术评奖活动。从此,全国纺织行业的科技发展方向研究、科学技术成果总结推广、调动行业科技进步积极性的评奖活动等都稳步开展起来,并且得到全行业的认可。
再比如,新世纪后,我国纺织服装业借助加入世贸组织之利,出口日益增长,而此时国际贸易中开始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为了遏制我国出口不断增长的势头,一些国家不断指责我国的企业没有尽到社会责任,这不仅在舆论上对我们十分不利,而且在实际对外贸易上也受到影响。客观来讲我们在这方面确有缺陷,许多企业不明白企业的社会责任究竟是什么,有知道大概意思的企业也不知道怎么做,只有少数清楚的企业注意改进管理,并花费不菲的钱找国外组织去认证。形势迫切需要在我们的行业内普及企业社会责任知识,指导企业具体开展社会责任建设工作,并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规范。2004年协会里首先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意识到要做这件事,他们果断从自身服务收入中投入资金,开展这项公益工作,并且在短时间内起草了纺织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准则和管理体系CSC9000T,工业协会迅速把这项工作升格为全协会的重要工作,成立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企业社会责任推广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企业家联合会)组织了七十余家优秀骨干企业联名向全行业发出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倡议书。这项工作得到全总轻纺财贸烟草委员会、社会和劳动保障部国际劳工研究所等有关单位支持。企业社会责任推广委员会办公室大刀阔斧工作,抓住骨干大企业,并且在产业集群地区开展“十、百、千”活动,大范围推广,大面积培训,卓有成效,不仅促进我国纺织企业在社会责任建设上取得巨大进步,而且受到国际舆论普遍赞扬,大大改变了我国纺织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在全国也获得十多个第一,诸如“中国第一个常设性社会责任推广机构”、“中国第一个社会责任行为法则和管理体系”、“中国与国际社会责任标准体系之间的第一个互认协议”等等。
三是鼓励成员单位创新开展专业活动,壮大本单位力量。工业协会尊重和成员单位在法律上平等的关系,鼓励大家创新运作,自我发展。各成员单位成长也经历了一番艰苦的奋斗。由于2001年的机关机构改革力度非常大,一方面留在协会工作的同志将没有公务员身份,另一方面协会也没有编制限制了,可根据工作需要自行招聘,但是职工的工资、保险、福利等都需要靠协会所创收入自行解决(由原公务员转到协会工作的同志,财政部拨付每人每年1.2万元),因此,工业协会和各成员单位的人员刚开始都十分缺乏,尤其是专业人员。各单位之间也不平衡,有些单位顶着很大的头衔,挂着“中”字头,但只有一两个所谓正式人员。不仅人员如此,各单位财务问题也相当困难。工业协会由于有一部分办公室可以免交房租减轻一些负担外,其他所有成员单位都必须交房租、交水电费、交管理费,就连在大楼里找个会议室开会,也得交费,因而各成员单位在职工工资支付、运行费用开支上都面临很大的压力。在改革的头几年,也可称为是协会解决吃饭问题的几年。况且当时的会费国家规定不能超过2000元,而会员缴纳会费比例又很低,会费收入真是杯水车薪。总之,那是协会最为艰苦的时期,持续了好几年。直到2005年末,国家经贸委直管的十个综合性行业协会的秘书长在自发组织定期召开的联席会上一致认为,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各个协会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渡过难关。然而正是这种体制,这种创业的磨难,使协会的同志愈发认识到,一定要创新我们的工作,积极寻找企业需求、行业需要的服务市场,做更多的工作,以优良的服务,扩大协会的影响,保证生存并走向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协会组织的壮大。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各成员单位独立开辟了很多服务项目,工作内容不断丰富,人员显著增加,部门不断完善,羽翼日益丰满。像中国服装协会现在已发展成为7个部门、8个专业委员会、获得4A级称号的协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发展成为10个部门、12个专业委员会、获得5A级称号的协会。成员单位的壮大,使得整个协会体系更加充实完善。
如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整个体系的工作内容相当丰富,可以归纳为十个方面:1、战略规划;2、市场开拓;3、科学技术;4、可持续发展;5、三品工程;6、企业建设;7、人才教育培养;8、信息和信息化;9、流通链接;10、交流合作及宣传。哪个方面都有人在做工作,可以说是联合会各部门及各成员单位共同撑起了这十大方面的工作。在行业、专业中,上抓顶层,让工作在这些层面上有思想、有组织;下抓基层,让工作能落地到企业;中间搭平台,让各方面可以交汇、融合,全方位为企业服务,为政府服务,创造出我们全国性产业协会组织的工作特色。
从2001年开始,每年初工业协会各部门、各成员单位都要上报全年活动计划,由工业协会办公室进行汇总和协调,头两年汇总下来,只有寥寥几页纸,活动不多,而现在每年汇总都可以订成册。大家总体反映是很忙,干不过来,并且中纺联及各成员单位的工作,绝大部分都是自己主动开辟的工作,很少被动性。在大家感到协会体系壮大、工作充实之际,重要的是找到了我们全国性行业协会对于行业、对于企业、对于政府的价值,找到了协会在社会中的价值。
(二)聚拢行业力量
现在评价社会组织,评价一个协会的影响力,有多少会员是个重要的指标。但作为全国性的行业组织,更重要的是在于你能聚拢多少行业及相关的力量,大家信服你的权威性,认可你对行业趋势的分析,采纳你对发展的建议,积极参加你组织的各类活动并认为从中可以获益。所以如何聚集行业力量是联合会整个体系的重要任务。
在专业主管部门存在时,纺织行业在全国是有一套系统的,省里有主管厅,地市有主管局,县里有主管工业公司,凡系统内的企业都可以听到主管部门的声音。改革后撤掉主管部门,这套系统很快就不存在了。同时由于原来是部门管理,所以还有许多纺织企业分属其他部门管理,如农业部管乡镇企业,外经贸部门管三资企业,供销社管理以棉麻为原料的部分纺织企业,农垦部门、兵团、煤炭部门等等都管理着一些纺织服装企业。由专业主管部门转换过来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当时只是依靠旗下的十几个专业协会与总共二、三千家会员企业产生联系,这在全国纺织服装行业数十万户企业中,比例极小。可以说这个时候全国的纺织工业是处在一个很散的状态之中。在国际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状况下,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产业不断进步的形势下,散对行业发展十分不利,迫切需要行业组织起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充分发挥了创新精神和继承精神,花了几年时间聚拢行业力量,树立了权威性,得到了行业和企业的认可。
聚集行业力量,工业协会重点做了几件事。
首先,协会从2002年开始进行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改革开放以后,在一些县、镇区域,纺织产业迅速发展起来,由于党和国家深得民心的方针政策,当地政府的潜心培育,发展优势,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一县一业,老百姓的积极投入,各类资本的不断涌入,形成了许多纺织产业集群,而且不断发展壮大。但是这些聚集地区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各种问题。比如,不了解国际国内宏观形势,不了解行业技术产品发展趋势,盲目发展,低水平总量扩张,缺乏科技投入和开发创新,一味模仿跟进,忽视质量、检测监督,产品不可靠,生产、生活区混杂,安全事故多,生产环境差,不了解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跟不上中小企业需要等等。尽管有些集群地区不错,但总体上讲,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还是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广大集群地区也是希望能融入到整个行业之中,特别希望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以提升本地产业水平,增加竞争能力,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工业协会认识到集群发展是我国纺织经济的重要特色,一个集群地区,少则百十户企业,多则千户企业,把多个集群组织起来,这是多么大的覆盖面,把行业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的想法、思路,把行业的意志一竿子插到基层,一下子就扩大了影响力,同时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全方位的服务,一定会提高我国纺织工业的整体水平。于是协会在2002年选择了38个县、镇作为首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此举受到出人意料的拥护,江苏省江阴县的领导甚至激动地说,我们可找到娘家了,有了专业依靠了。十多年来试点工作持续推进,试点单位不断增加,如今试点集群地区已经达到210个县、镇,这些地区的纺织主营业务收入已经占到全国纺织经济的40%以上,企业约在18万户左右,职工800万人。联合会每年度要召开一次集群工作会议,共议发展大计。而各个专业协会如服装、家纺、毛纺、棉纺、针织等都把本专业的产业集群更为细致地组织起来开展各种活动,提供服务,不断创新服务工作。在聚集产业集群地区过程中,中纺联还把与产业密切相关的流通领域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组织起来,2003年成立了“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为他们提供服务,得到积极的拥护和响应。如今“联盟”经民政部审批改建成“流通分会”,会员有430多家,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尽在其中,流通分会统计的营业面积在一万平米以上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有800多家,年交易额达2万亿元,足见其覆盖面之大。与此同时,中纺联的各专业协会也在不断扩大会员队伍。目前行业中的优秀骨干企业基本上都是专业协会会员,会员总数超过6000家。许多集群地区和骨干企业都是各专业协会的副会长单位或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单位,大家一起参与行业工作,共同商讨专业发展大计。现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一手抓几千家行业骨干企业,一手抓两百多个县、镇纺织产业集群地区,还有几百家全国最大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可以说把我国整个纺织业组织起来了。这样我们就有充分条件向国家说清楚全行业的情况,当好政府强有力的助手。
第二,继承过去传统,抓职工队伍建设。纺织业始终是重视职工队伍建设的行业。郝建秀、赵梦桃等先进人物,“存纱不落地”、“万米无疵布”等口号,几十年来始终被纺织人所传诵。改革开放以后在纺织工业部时期,领各行业之先最早成立了“全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在职工队伍建设上,工作开展得十分出色,受到党中央的重视,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也给予高度评价,纺织职工队伍也被称得起最有战斗力的队伍,纺织人倍感骄傲。
进入新世纪以后,纺织职工队伍已经发展到近2000万人,但队伍结构和过去大为不同,原国有企业职工大部分转制,甚至退出,农民工已经成为主体。工业协会认为,行业职工队伍的建设对于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过去主管专业部门曾把纺织职工队伍建设搞得很好,如今,主管部门虽然撤销了,但建设职工队伍的传统不应该丢掉,作为全国性的行业组织要把它继承下来。对于此,工业协会组织各成员单位做了几件事。一是评选行业劳模。过去这个工作由行政部门做,专业主管单位撤销后就停摆了。工业协会责成全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也称纺织企业文化建设协会)坚持向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去争取,经过努力,有关部门与时俱进,用改革的精神处理了这项工作,同意继续进行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的评选命名活动。并在2006年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一起进行了评选和表彰活动,从此以后每五年举行一次。这项工作对于行业队伍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对于行业提升士气,扩大正能量,鼓励先进,树立学赶标志,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看看今年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后,山东鲁泰集团刘子斌董事长在欢迎本集团公司当选劳模归来的座谈会上讲的几句话,他说:“公司全体员工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争做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员工。在工作中以李艳华(鲁泰集团职工)为榜样,把个人的发展与公司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传承鲁泰人甘于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立足本职,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以实际行动和辛勤劳动为推动公司发展贡献力量。”其实这就是我们通过评选全国纺织劳动模范在基层要取得的效果。也正是王天凯会长在全纺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上向全国纺织行业职工发出的“要在全行业进一步营造和形成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浓厚氛围和价值导向;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弘扬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用劳动托起纺织强国梦”号召所得到的积极响应。
由于纺织行业从2006年开始评选并召开了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带头做了这件工作,国家主管部门还专门召开了座谈会,紧接着机械、轻工、化工等同样进行机构改革的几个行业都陆续开展了评选行业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的工作。
二是广泛开展职工技能大赛。搞职工技能大赛,是我们纺织行业的传统之一。如今协会各成员单位不仅把全国性大赛重新组织起来,而且搞得更加丰富多彩,诸如棉纺织细纱工、粗纱工,无梭织工操作工,针织经编工、纬编工,服装缝纫工、打版师,服装设计,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等等,红红火火,有的大赛能有几十万人参与。全国性职工技能大赛推动了省市区域甚至企业的技能竞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行业开展职工学习技能、提高素质的工作。现在,联合会已经把各工种竞赛的优胜者,给予行业最高荣誉“纺织之光”全国纺织操作能手的命名和奖励。
三是大力宣传企业文化。纺织行业中有许多成功的企业,使他们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建立了良好的企业文化,得到了企业职工的认同。联合会也把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培养职工队伍建设的一项内容,注意发掘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优秀单位并在行业内推广。例如在企业品牌文化建设上迄今已经推出了100家企业,在全行业宣传,鼓励行业向他们学习。中纺联还创刊了《企业文化》杂志,面向社会发行。
四是组织文体活动。在全行业组织举办“全国纺织行业优秀歌手大赛”和“全国纺织行业乒乓球大赛”等活动,丰富了行业职工的业余生活,增进了行业内职工的交流。
在抓纺织职工队伍的建设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坚持和全国总工会轻纺财贸烟草委员会密切合作,从2002年以后,每年年初都要举行一次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安排全年合作开展的工作。
(三)凝炼行业战略
国家发展要有战略规划,同样行业发展也要有战略规划,过去这些规划一般都由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当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撤销后,综合管理部门则很难顾及到行业。但是国家发展战略确定之后,是需要各行各业支撑的,其发展之策略是要各行各业贯彻的,所以,没有专业主管部门,行业问题也要有人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供政府参考决策,以引导行业前行。中纺联全面登上历史舞台后,认识到本身虽然没有行政管理职能,只是社会组织而已,但作为全国性的行业组织,还是应该把行业的事情说清楚,尽管这其中的很多工作公益色彩浓厚,和服务收入也挂不上钩,但是国家需要,行业需要,因此应满怀行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用心去做好。正是由于中纺联以开拓精神办协会,立足行业,举起行业大旗,并脚踏实地工作,所以得到了全国纺织行业企业的认可,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可,同时在国际上也树立了威信。
全国性行业协会具有可以聚集和组织全行业专家、学者、骨干企业家、优秀管理者一起研究行业问题的条件,具有和行业外相关单位包括政府部门讨论工作的条件,也具有和行业基层密切接触的条件,因此,全国性协会就有条件、有可能把行业的事情说清楚。而协会的作用和价值就在于凝炼,把行业的事情、专业的事情凝炼出头绪来,形成行业和专业的认识和意志,并把意见和建议提供给政府、行业、企业参考,这样才能推动和促进行业发展。没有凝炼,就没有引导。
比如行业总体发展规划问题,无论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纺织工业主管专业部门都要制订中长期行业发展规划。“十五”规划期间,正值机构改革转换;“十一五”行将到来之时,国家编制规划主管部门曾有意搞全国性招标,编制行业规划,但最后还是确定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起草。嗣后,“十二五”、“十三五”的全国纺织工业发展规划,《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等均由中纺联起草,然后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组织讨论,修改,审定,最后发布。2011年,杜钰洲会长亲自主导,汇集全行业智慧制定了《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年)》,该纲要提出了建设纺织强国的四大战略,即科技、品牌、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以5篇22章73节内容,详细解析了如何走强国之路,成为引导全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南。
又如行业科技发展问题,小平同志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把科技发展作为国策,制定了具体的发展战略,明确了任务和目标,那么行业必须根据国家的战略和本行业的实际,提出自己的行动计划。2004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首次组织召开了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大会,会上发布了《2004-2010年纺织科技发展纲要》,明确了这个阶段纺织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提出了要重点攻关28项关键技术和10项重大技术装备,即所谓“28+10”;2010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又召开了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大会,发布了《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明确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提出了要重点突破十大类50项关键技术,推广110项先进适用技术,即“50+110”。今年九月又发布了《纺织工业“十三五”科技进步纲要》,确定了重点任务和目标,提出了要突破六大类30项共性关键技术和重点推广100项先进适用技术,简称“30+100”。无疑,这是根据行业的实际情况凝炼出来的结果,给全行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任务和目标。
再如品牌问题。“十一五”期间,杜钰洲会长就强调纺织行业重点要抓好科技和品牌工作,并且具体指出品牌的几个要素,一是设计,二是品质,三是快速反应,再加上社会责任,深刻揭示了抓品牌工作的方向。
上面讲的都是事关行业全局战略的例子。而联合会各工作机构,各成员单位,特别是各个专业协会进行的工作,都是凝炼行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凝炼出专业的发展思路和途径。从“十一五”开始每个五年规划,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丝绸、针织、长丝织造、化学纤维、印染、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服装、纺织机械十二个专业协会都会在全国纺织工业整体规划框架内编制出本行业的五年规划,协调、指导本专业企业的发展。
化纤行业是纺织重要的原材料行业,目前全球纺织原材料有3/4来自化学纤维,而我国又是全球最大的化学纤维生产国,2015年产量达4800万吨,占比达70%。如何引导我国化纤产业发展是个重要问题。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不仅提出过生物质纤维、生化原料及科技与产业发展三十年路线图等许多战略设想,而且从2012年推出了“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搭建起了一个行业公共平台,对于化纤企业进行产品创新、打造品牌,起到了强有力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根据形势变化,每年提炼出不同主题,例如2016/2017年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的主题为“颠覆与重塑”,“颠覆”表现为原料颠覆、工艺颠覆、应用颠覆;“重塑”在于理念重塑、产品重塑、价值重塑,分为四大篇章——纤·呵护;纤·绿色;纤·智汇;纤·雅幻。五年来,发布活动影响力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性能优异的纤维品种进入视线,每年发布的纤维品种都具有突破性和引导性。这项活动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化纤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家用纺织品行业是在过去称为复制行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而,这只是一个“小家纺”的概念,经过实际工作的摸索,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提出了“大家纺”的概念,并把家纺产品分为“巾、床、厨、帘、艺、毯、帕、线、带、绒”等各类产品,正是这种凝练,使松散的企业集聚在“大家纺”的大旗下,分类指导,开展交流、学习和协作,促进了家纺行业结构的完善和专业门类的发展。
印染是纺织行业中的重要环节。纺织是用水大户,而印染产生的废水又在纺织全行业中占80%,因此,其节能减排任务异常艰巨,推广使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就成为该行业重要的措施。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从2007年开始不断总结行业中的先进经验,至今已连续推出10批共200多项“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在全行业推广,潜移默化,促进了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取得了实效。
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从二十世纪末就开展“中国流行面料”评选推广工作,十几年来,不仅评出大量优质面料,建立了上百个各种品类的产品开发基地,而且产品开发中心从中归纳了面料发展的流行趋势,在各个展览会、行业活动上进行发布,从而带动我国面料水平的整体进步。
(四)坚持服务为本
作为全国性产业协会,要为企业服务,为政府服务,起到桥梁纽带作用等等原则精神,中纺联从运行之初就已经十分明确了,但是要真正从过去的“管理”转到“服务”上来,中纺联还经历了从外部到内部、从内部到外部的种种考验,才逐步迈到“服务为本”的轨道上来。
搞好行业展览会是一个重要方面。2001年9月5日,在协会工作会议上,杜钰洲会长讲,我们协会要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打开市场,我们不但要组织好国内的大展,还要走出去办展,美国展要搞好,还要组织欧洲展。协会的市场部、贸促分会,你们不是展览会的“经营者”,而是打开市场的“组织者”。杜钰洲会长的讲话把协会对办展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十几年来协会办展坚持“服务为本”的思想,一切从行业发展出发,从企业利益出发,为企业服务,诸如展馆展区不断调整、为产业集群地区宣传区域品牌创造条件、为流行趋势发布开辟专区、大力邀请国内外买手参加展览会、为专业人士设专场等等,每届展览都有变化,为适应新形势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如今中纺联主办的全国性纺织展览会越办越专业、越办越精、越办规模越大。2001年到2005年五年时间,办展面积共约100万平方米,而今年一年办展面积就可达百万平方米,其中国际家纺展16万平方米,国际纺机展17万平方米,上下半年两届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15万平方米、两届国际面料和辅料展42万平方米,还有国际纱线展和国际针织展等,这么大的规模在世纪之初时都不可想象,现在全球数一数二,受到行业和企业的拥护和欢迎。同时,中纺联组织的美国展、欧洲展等境外展也获得了企业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展。
协会运行初期除了积极争取和做好政府转移或委托给协会的职能工作外,也在想如何走出协会大门进行上门服务。真正做到走出去主动为企业、为地方服务,还是从去浙江咨询开始。2001年9月份,杜钰洲会长到浙江调研,专门去拜会时任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提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纺织工业面临严峻的考验,浙江省纺织工业发展很快,已经成为纺织出口第一大省,但是在国际竞争力上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纺织协会愿意在浙江搞调研,对浙江省在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做全面的咨询。张德江同志当即表示非常欢迎,认为此举非常重要。叶荣宝副省长和协会就咨询工作具体交换了意见,并且从省财政支付100万元给协会作为咨询费用。中纺联把这项工作当作重大专项来做,认为这是创造协会工作新局面,关乎协会长远建设的大事,一定要做好。9月23日,杜钰洲会长、许坤元会长召集中纺联所有部门、各专业协会以及其他相关成员单位的领导开会并亲自挂帅,成立了咨询领导小组,下设联络办公室,明确了“驻浙大使”(联络员)。动员了协会各方面主要力量组成了五、六十人的队伍(包括外请了一些专家、学者),先后奔赴浙江六个主要地区(杭州、湖州、温州、绍兴、嘉兴、宁波)开展调研,前后历时几个月,在浙江省各方大力支持配合下,向浙江省政府提交了18万字的《浙江省纺织工业竞争力研究报告》。叶荣宝副省长亲自主持了在萧山召开的咨询汇报大会,全省纺织行业和地方经济部门的同志共400多人出席了会议。
这次为浙江省纺织工业咨询服务,不仅和浙江的同志一起摸清了全省纺织工业基本状况、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明确了今后发展的目标、措施、路径,而且鼓起了全省纺织工业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士气。这次调研咨询活动不仅锻炼了协会的队伍,同时也对协会开展服务特别是对于地方服务有了深刻的体会。2003年,在SARS情况刚刚有所好转之时,中纺联又组织了几十人的队伍开展了对广东省纺织工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咨询工作。后来对新疆、福建、北京及许多地、市、县纺织工业发展,甚至企业发展的咨询工作延续不断。现在为地方、企业做战略发展咨询服务,已经成为协会工作一个主要内容。
最近几年,中纺联每年都开展了“春季大调研活动”,每次派出多达近百人,分成若干小组,了解基层行业企业情况,听取企业诉求,汇总研究,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企业呼声,提出解决政策建议。通过中纺联的“春季大调研活动”,使一些事关行业发展、企业发展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或解决,为政府做好了参谋,对企业尽到了服务。
中纺联开展的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其中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要通过试点这一平台,把纺织协会的专业服务送达产业集群地区,送达纺织企业,帮助集群的产业更好地成长。为此,中纺联产业集群工作委员会特地刊印了《服务手册》,面向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发放。手册里详细介绍了提供服务的内容,包括七大方面:规划咨询服务;市场开拓服务;信息及信息化建设;科学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国际交流服务;宣传及企业文化建设服务,并介绍了每个方面服务的主要单位。同时,还把协会所有部门、所有成员单位的办公地点、负责人名单一一刊登,并详细介绍该单位所能提供的业务服务内容,以方便产业集群地区及企业。
中纺联及成员单位在践行“服务”中,注意帮助服务对象做实事,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比如在响应中央“一带一路”建设号召、帮助新疆地区发展中,组织各种会议,如“中国服装大会”、“促进新疆纺织产业绿色织造关键技术重点科技成果推广会”等等在新疆召开,让更多的代表、企业了解新疆,投资新疆;组织沿海骨干企业考察新疆,向新疆进行产业转移;组织落实行业优秀企业为新疆培训职工;派遣干部去挂职,支持新疆发展等等。中纺联检测中心自2005年成立后,先后在西樵、盛泽、柯桥、石狮等地建起了十几个纺织检测中心、面料馆,帮助集群地区搭建起重要的公共服务平台。中纺联信息中心网络公司为多家企业建立了ERP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中纺联科技部和专业协会及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多次组织到地方召开“纺织之光”重点科技成果推广现场会。十几年来,中纺联及其各成员单位坚持以服务为本,坚持做实事,不仅进一步打开工作局面,打开了广阔的服务市场,而且赢得了信任、扩大了影响力、壮大了协会组织。
(五)创新工作方式
十几年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体系)不断打开工作局面,推动行业发展,得到了社会上的认可,这也和其不断学习、创新工作方式、创新工作内容有极大关系。协会现在的工作方式可以说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吸收过去专业管理部门在开展行业工作、行业活动中的一些方式方法;二是参考1981~2000年期间成立的纺织协会组织的工作探索;三是学习国外协会组织的经验;四是结合实际消化吸收和开拓创新。进而逐渐形成了带有特色的全国性纺织行业协会组织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例举几个方式。
首先是搭建平台。协会讲究的是要做好协调,无论是关系协调,还是工作协调,或是其他种种协调;也无论是国际的还是国内的,行业内和行业外的,上游专业和下游专业的,买方和卖方的;是生产方面的,还是贸易方面的,或科学技术、教育等等方面的,搭建平台都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体系)搭建的平台可谓各种各样,丰富多彩。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纺织产业竞争加剧,国际市场争端不断,一些国家的协会组织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开会并发表宣言,希望世贸组织恢复出口配额制度,美国也派官员来华调查,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也在积极处理这些矛盾。工业协会认为中国纺织制造业和国际纺织制造业缺少对话和交流,要化解这些矛盾,为纺织行业对外贸易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除了政府外交之外,作为行业组织也要开展民间外交、行业外交,搭建对话的平台。经过策划,2004年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首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主题为:“后配额时代:创造共赢的未来”。会议邀请了国际有关组织、纺织服装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的协会负责人,知名大企业负责人等100多名外方人员参加了会议。中方也有200多人参加了会议,包括骨干企业家、纺织产业集群地区负责人、地方协会领导等。会上各方代表就热点问题、矛盾问题,开诚布公,发表观点,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借助论坛这个平台,中外双方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消除了一些疑虑和误解。欧洲纺联主席利伯特先生来京时带了八个问题,离京时他说已经解决了六个,还剩两个,可以说论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我方的代表特别是来自产业集群的近百位同志都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国际会议,感到大受启发,认为这个平台使他们一下子拉近了和世界的距离。随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又在2005、2006、2007年相继召开了三次全球纺织论坛,主题分别为:“后配额时代:纺织服装跨国采购在中国”、“合作发展与公平贸易”、“科学技术、品牌与国际合作”。这几次论坛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徐匡迪、顾秀莲、龙永图等领导都出席过论坛。我们还于2009年在上海承办召开了国际纺织联合会大会,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埃德蒙德·菲尔普斯等应邀参加会议并作专题演讲。十几年来,协会组织了大量的单边、多边和专业国际会议,比如定期召开的中日韩三国纤维产业工作会议,已经办了22届的国际化纤会议,还有国际棉纺织会议、国际毛纺织会议、国际麻纺织会议、国际丝绸会议、国际针织会议、国际家纺会议、国际印染会议等等;组织了大量的团组出访拜会国外纺织服装协会组织,参观企业,这些平台对于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化,寻求与国外企业交流合作都有很大帮助。现在王天凯会长还担任国际纺织联合会主席,不仅充分反映出中国纺织产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而且协会也会利用这些平台显示我国纺织行业的力量,提高话语权。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闻名国际时尚界的“中国国际时装周”,至今举办了二十届。每届时装周都有数百位中外记者注册参加,包括各国著名通讯社。每次都推出几十台设计师品牌、企业品牌发布,推出一批优秀设计师,自1997年以来,已经推出成百个优秀设计师、优秀模特。他们都成为中国时尚的佼佼者,有的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誉。每年时装周,北京751 D·PARK地区都是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热闹非凡。这个平台展示了中国时尚的力量。
这些年党和政府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一项国策,纺织行业也积极响应。为了加强行业创新,化纤协会、产业用纺织品协会、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纺机协会、服装协会等各专业协会主导成立了“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创新联盟”、“中国绿色无染纺织品创新联盟”、“化纤再生与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仪纶纺织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联盟”、“新一代纺织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纺织印染行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服装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许多创新联盟,把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相关单位组织在平台上,分工协作,脚踏实地开展创新活动。
“中纺圆桌论坛”、“经编万里行”、“纺织产品开发基地活动日”、“中国服装青年企业家沙龙”、“全国纺织服装标准与质量管理论坛”、“纺织企业家调查问卷”、“校企合作示范平台”、“大学生时装周”……林林总总的平台,连绵不断的活动,使得纺织行业显示着活力。
第二个是举办大赛、评比表彰、命名授牌等活动。这类活动是协会组织在行业里开展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全国性产业协会就是要通过开展这类活动,利用本身的权威性来为行业树标立典,让全行业学有榜样。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对企业(或个人、或集体、或单位、或区域)所做的努力给予肯定,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荣誉,让他们宣传有据,提高社会影响力,而且对协会本身来说,这是汇集、汲取行业精华的过程,从而凝炼出行业、专业或领域发展的一些思路、途径,引导行业走在理想的轨道上。与社会上的一些评比表彰、命名授牌截然不同,开展这些活动,协会根本不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是为了行业的利益,为了我们纺织工业的进步和发展。在自律的原则下、在缜密的规则下,也是可以做到公平、公正的,这些活动会在行业产生积极的结果,发挥出正能量。
比如,评选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先进集体;评选纺织教育优秀教师和学生;评选全行业或各专业、各领域类先进人物(优秀企业家、领军人物、突出贡献者、学术带头人、创新人物等);评选全国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奖、产品开发贡献奖、质量奖、管理创新奖、品牌服装大奖、家用纺织品设计奖、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优秀QC小组、新锐品牌,纺织行业企业竞争力500强排序、专业100强排序;命名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中国纺织特色名城(镇)、优秀纺织产业园区、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产品开发基地、精品生产基地、各类先进企业(节能减排、两化融合等)……实际上还有很多,联合会及各成员单位都在不断开展这类活动。当然,进行这类活动,关键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设项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不应办滥,同时还要防止出现为了小团体利益甚至个人利益而出现“益誉交换”问题。
第三个是建立基金会。一个行业的科技教育方面不仅有很多公共事项要做,而且有些工作还要用公益工作的形式去开展,做得越多,就越能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教育提升。然而做这些事情没有资金支持不行。在实际工作中,中纺联通过建立行业科技教育基金会,并且用行业自身的力量壮大基金会,由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行业科教事业工作开展,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纺织总会时期,为了继承和发扬钱之光老部长开拓新中国纺织工业艰苦创业的精神,推动科教兴纺,在1997年创立了“钱之光科技教育基金”,共筹集了800多万元,主要用在了每年奖励全国纺织高等院校的优秀教师和学生上。2004年开始国家加强了对基金会建设的管理,国务院当年颁布了《基金会管理条例》。当时“钱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一是资金数量较少,二是本身叫基金不是基金会,也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所以协会主要领导想以“基金”做基础,建立“基金会”,在民政部登记注册,按照国务院发布的《条例》进行管理,开展纺织科教事业的公益工作,为振兴纺织,建设纺织强国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经国资委批准,中纺联着手对原基金在民政部注册为“基金会”提出申请,并开始做各项准备工作。在这一时期还发生了一个情况,也促进了“基金会”的建设。改革开放后,纺织行业一直在评审全国纺织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省部级奖),然而由于撤销国家主管部门,2000~2003年停止了评选。后来经过申请,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作为协会组织,设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可以奖励在全国纺织行业的基础研究、科技成果开发及推广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并同意可以从中推荐国家级的奖项。但是搞评奖并不容易,涉及诸多费用:获奖单位和个人的奖励,评审过程数十位专家的食宿费、交通费、劳务费,还有会议场地费等等,是一笔很大的支出。过去政府主管机构进行评审时有行政经费,现在协会没有这笔经费,有关规定也明确评审不能收费,怎么办?中纺联开始评奖时是找企业赞助解决费用,称为“xx杯”。应该说赞助企业为了行业科技进步,支持评奖,表现了很高的境界,很值得赞扬,但这样处理也不是长久之计,甚至有怕产生不公正的担心。因此,在基金会筹建时,协会主要领导就表示,将来评审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时,由基金会承担所有费用,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其公平性、严肃性。
2008年7月,民政部正式批准注册“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国家规定不能以领导人命名基金会),注册资金2000万。虽然由800万到2000万,但仍旧不多,解决不了行业太多的问题。于是协会主要领导坚持不懈到企业中为基金会募集资金,经过几年努力,到2013年底累计捐款总额和基金会年末净资产都超过了1亿元。其中国有企业恒天集团捐资1000万,民营企业家郑敏泰两次捐资1100万,吴文宏先生两次捐资600万,三十多家行业优秀企业都向基金会慷慨解囊,无私捐赠,还有一些企业通过高额回报使用基金的方式支持基金会,他们都为行业做出了奉献。因此现在,基金会每年可以投入近千万元开展行业的公益项目的工作,能办较多的事情了,除了纺织科技、教育、人才等多项奖励外,每年能有几百万元投入到行业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上(已经启动了几十项基础研究项目和近百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是行业公益性组织,不是行业慈善组织,基金会主要是按照行业发展总体战略要求,运用公益方式开展工作,促进行业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制造加工业中,能聚集起行业自己的力量建立起科技教育基金会,是中纺联的一个创新,也成为全国性行业组织一个有特色的工作方式。如今“纺织之光”奖项已成为行业的“诺贝尔奖”,是行业最高的科技荣誉奖,获奖者引以为荣。而从2011年开始基金会支持的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现在每年都有增加,相信这些科学研究项目带来的“乘方效应”和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带来的“乘法效应”会日渐体现。当然,全国纺织行业这么大规模,基金会只有1亿多元,资金还不够,还要动员行业的力量,努力扩大,要是到了3亿、5亿元,就能在行业里办更多的事情了。
(六)提升协会内力
2013年1月,王天凯会长在中纺联工作总结大会上宣读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文化手册》的发布决定,文化手册阐述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文化理念,包括宗旨、共同愿景、核心理念、团队精神、团队作风、管理理念、服务理念、人才理念、创新理念、服务品牌等内容,这是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形成的中纺联重要文化成果和精神财富,对于协会内培育共同价值、规范员工行为、优化内部管理、增强队伍素质、搞好行业服务和提升协会形象,发挥了引领、支撑和推动作用。
十多年来,中纺联始终把党的建设放在第一位,上述文化手册制定和发布,就是中纺联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中纺联党委坚决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国资委的领导下,落实党的工作部署,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带领联合会全体同志在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建设有特色的全国性产业协会组织中,发挥核心力量的作用。2001年中纺联召开党代会的时候,共有党员332人,基层党委一个,基层党总支两个,基层党支部十八个,到2015年底,已发展到有党员673人,基层党委两个,基层党总支三个,基层党支部四十个。党员增长一倍,其中有调进的党员同志,而主要还是协会内部培养入党的同志。
中纺联始终注意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2003年开始利用每年工作相对较轻的6月份,开展“提高素质月”等活动,安排多次业务讲座,协会主要领导都亲自主讲。后来逐步改进为“纺织大讲堂”活动,及时根据需要,组织讲座,比如建设纺织强国,就已进行了九讲,从而提高广大职工专业知识水平和对经济形势的认识。
中纺联重视对年轻同志的培养。对新进协会工作的同志,均进行入职教育,并适度安排到企业实习,对于愿意深造,攻读硕士、博士的同志,各成员单位都给予了不同的支持,纺织人才交流中心还专门组织部分同志在天津工业大学攻读MBA。中纺联党办、团委经常组织读书交流、演讲大赛等活动,基金会还组织了“纺织之光”志愿者队伍,活跃在行业公益活动中。如今,中纺联比起2001年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职工队伍不仅壮大很多,而且从领导班子开始更加年轻了,知识层次更高了。随着中纺联的影响力增长,许多人乐意到协会来工作了。当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愿意为这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付出,愿意为纺织行业作贡献而源源不断加入中纺联队伍的时候,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前途更加充满希望。
三、坚持创新再作贡献
十几年前国务院决定撤局建会,实践证明这个改革方向是对的,全国性产业协会是可以做好政府的助手,引导行业发展的。今年八月中办和国办印发了《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意见中说“以社会团体、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为主体组成的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还说“支持社会组织尤其是行业协会商会在服务企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开展行业自律、制定团体标准、维护会员利益、调解贸易纠纷等方面发挥作用,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可见对行业协会商会的重视。我们还要加深认识全国性产业协会组织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作为行业协会要把两个百年目标、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牢记在心,要把党中央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行业内践行,让行业协会真正成为纺织行业发展的润滑油、加速器,促进纺织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纺织强国的建设目标。
行业协会要成为政府的好助手、好参谋。张德江委员长在2008年12月19日工信部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讲了一番话,感人肺腑。他说,现在我抓工业,我抓行业协会是一条。感谢财政部给钱,工作交行业协会做,购买服务。要抓行业协会,协会过去都是工业部啊!藏龙卧虎,人才多。不是官员,不计较乌纱帽,当面直言,敢说真话,可以听到真实情况,对掌握一手材料,非常有帮助。今天老大哥们都来了,大家同甘共苦,把工业搞好。协会也要加强自身建设。
这是中央领导对全国性产业协会组织的很中肯的评价,其中也包含着褒奖、信任,更重要的是给以责任。十几年来,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商务部、人社部等国家有关部门都对中纺联的工作开展给以很大的支持,国资委(国家经贸委)作为中纺联的主管单位更是“管”得严谨到位,“放”得恰到好处。当前虽然三产超过二产,但工业仍是经济命脉,实体经济不可替代,中纺联要更加提高工作水平,给政府当好助手、参谋,引导好行业发展。
行业协会要为企业服务好。坚持到基层与企业亲密接触,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办企业之所需,倾听企业呼声,反映行业诉求,当好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
虽然中纺联已经是民政部评级中的5A级协会,成员单位也有5A、4A级(多数是3A级),但是要看到我们仍然是走在全国性行业协会改革的路上,无论从观念还是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所以今后还要继续发扬改革精神、创新精神,不断总结,改进工作,凝心聚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性产业协会组织,为早日使我国成为世界纺织强国而努力。
来源: 纺织服装周刊
相关资讯
- 岁末年初,盘点纺织行业数实融合最新进展-纺织服装周刊
- 远信工业、海宁纺机当选新届执行会长单位!中国纺机协会印染机械分会聚焦热点,理性判断前行方向!-
- 筑梦甲子、继往开来,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迎来60周年-纺织服装周刊
- 总成交额超4000亿元!十大篇章解读2024年柯桥纺织高质量发展之路
- ECO-NOVA可持续时尚大奖颁奖,30个户外运动产品获奖-纺织服装周刊
- 世界布商大会
- 2024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年度大盘点——十大新闻事件-纺织服装周刊
- 新华社刊发:“老”纺织“新”力量
-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篇,2024中国纺织大会在柯桥召开!
- 35个!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公布
-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行动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全链条生态管理
-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行动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全链条生态管理
资讯排行
- “乌蒙村秀”新年唱响彝族服饰时尚新乐章
- 产学研用 校企合作 助推产业设计创新升级
- 远信工业、海宁纺机当选新届执行会长单位!中国纺机协会印染机械分会聚焦热点,理性判断前行方向!-
- 2025潍坊(诸城)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精准采购节即将启幕
-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行动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全链条生态管理
- 武汉时装周之今日非遗,变化中的新生
- 2025中国(郑州)国际纺织服装面料辅料及机械展
- 质领2025·先锋谈|波司登董事局主席高德康:数智赋能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中国现代内衣之父——安莉芳集团创始人郑敏泰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希望见证中国纺织科技的强盛-纺织服装周刊
- 设计师关淑敏:以花入衣,探索中国高定自信新表达-纺织服装周刊
- 2024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年度大盘点——十大新闻事件-纺织服装周刊
- 35个!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公布
- 打造棉服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 “乌蒙村秀”新年唱响彝族服饰时尚新乐章
视觉焦点
- 质领2025·先锋谈|宁纺集团总经理徐建林:解锁“12346”密码,开启发展加速度-纺织服装周刊
- ECO-NOVA可持续时尚大奖颁奖,30个户外运动产品获奖-纺织服装周刊
- 中国现代内衣之父——安莉芳集团创始人郑敏泰
- “乌蒙村秀”新年唱响彝族服饰时尚新乐章
- 2024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年度大盘点——十大新闻事件-纺织服装周刊
- 2024藤模年终时尚盛典|全龄共赴,致敬经典-纺织服装周刊
- 中国纺联启动《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管理体系》标准编制工作
- 总成交额超4000亿元!十大篇章解读2024年柯桥纺织高质量发展之路
- 远信工业、海宁纺机当选新届执行会长单位!中国纺机协会印染机械分会聚焦热点,理性判断前行方向!-
- 追忆黄金十年,中国服装产业“时尚觉醒”纪实-纺织服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