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印染行业发展总体向好:产量产值持续增长,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内需拉动作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结构调整取得进展,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淘汰落后产能效果显著,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印染行业“十一五”时期的产量增速低于"十五"时期,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明显。“十一五”期间,印染行业经历了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克服了危机冲击的影响,逐步回归到正常增长轨道。
“十二五”时期,经济全球化将继续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逐步恢复增长,同时,这一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转方式、调结构将成为发展主线。总体上看,国际国内环境有利于印染行业继续保持稳定持续发展,机遇大于挑战。“十二五”期间,印染行业将重点推动行业技术创新、技术进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创新营销模式,加快推进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一、“十一五”印染行业发展成就
(一)印染行业得到快速发展
1.生产销售持续增长
“十一五”期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印染行业产销仍保持了持续增长。2005~2010年,产量、产值规模逐年增加;产量增速呈明显的“V”形走势,2008年为谷底,产值增速除2009年较低外,基本平稳。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印染布产量601.65亿米,比2005年增长66.13%,年均增长10.69%;完成工业总产值3035.45亿元(估计),比2005年增长101.53%,年均增长15.05%;销售产值2969.81亿元(估计),比2005年增长101.97%,年均增长15.10%;产销率97.84%,产销衔接基本良好,保持97.5%以上的较高水平。
2.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印染行业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积极应对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提升赢利能力和水平,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2010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6.78亿元(估计),比2005年增长163.36%,年均增长21.37%;毛利率从2005年的9.42%提高到2010年的10.51%,提高1.09个百分点;利润率从2005年的3.29%提高到2010年的4.29%,提高1个百分点。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劳动生产率(现价产值)由2005年的33.02万元/人·年提高到2010年的48.14万元/人·年,提高45.82%。
3.出口保持增长,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应变能力增强
“十一五”期间,除2009年出口数量、金额和单价全面下滑外,我国印染布出口整体上呈逐年增长态势。2010年,印染六大类出口数量126.68亿米,比2005年增长22.11%,年均增长4.07%;出口金额129.3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52.47%,年均增长8.80%;出口单价1.02美元/米,比2005年提高24.86%,每米布提高0.2美元。
“十一五”期间,印染企业不断调整市场结构,以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2010年与2005年比较,亚洲市场所占比重由54.65%下降到46.77%,减少7.88个百分点;非洲市场所占比重由20.48%上升到24.52%,增加4.04个百分点;美洲市场所占比重由14.45%上升到17.34%,增加2.89个百分点;欧洲市场所占比重由9.90%上升到10.92%,增加1.02个百分点。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增强了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印染布对东盟、俄罗斯和巴西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显著增长,出口金额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分别由2005年的12.17%、1.52%和2.31%提高到2010年的15.54%、3.23%和3.94%。
(二)科技进步取得显著成效
1.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间,印染行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逐步淘汰能耗水耗高、稳定性差的落后设备,节能、节水、降耗、环保的设备增多,尤其在东部沿海地区,世界先进的印染设备比重得到大幅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控制水平不断提高,织物含湿率、热风湿度、液位、门幅、卷径、边位、长度、温度、速差、预缩率在线检测技术已经在印染企业逐步推广应用,其中织物湿度、碱浓度在线检测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工艺效果和节能减排效果。此外,阔幅生产设备比重逐年上升,幅宽达到280~320cm的设备比重从2005年的1%上升到3%。
2.工艺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印染行业紧紧围绕国家及行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加快技术创新和开发,在印染清洁生产技术、新型纺织材料的染整加工技术、多组分纤维的染整加工技术、新型染料和助剂应用、废水深度治理与回用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一些先进技术已经在企业推广应用,对全行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共有99项科技成果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31项,99项科技成果中,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
(三)印染产品整体水平有了提高
“十一五”期间,印染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增强,印染布新产品产值率由2005年的5.69%提高到2009年的7.78%,4年提高2.09个百分点;产品附加值由2005年的1.1040%提高到2009年的1.1210%,提高0.017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印染装备水平得到提升,先进工艺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使得产品质量稳定性改善,档次提高,并满足小批量、多品种和快交货的要求。印染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进口产品替代率提高。
(四)企业管理信息化取得较大进展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软件开发的进步,信息化技术在印染产业中逐步得到推广应用,以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过程、营销过程和管理过程,加快对用户和市场的反应速度,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大部分印染工艺参数都可以得到监控,单机台的监测与闭环控制系统也已实现产业化应用,印染生产线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提高。计算机测配色和分色制版等技术的广泛采用,使印染产品质量大幅提高。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在大型骨干企业得到开发应用,降低了原料库存,节省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提升了印染企业的运行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五)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市场结构不断调整,内需对行业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形势和经济走向,促使印染行业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将单纯依靠扩大出口转为依靠扩大内需和稳定出口并重的战略,着力化解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财政支出快速扩张,消费刺激政策效应增强;居民实际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消费预期改善,同时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居民消费实际增长达到较高水平。内需市场对印染行业的拉动作用增强,印染行业内销产值呈逐年增加态势。2010年,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实现内销产值2495.5亿元(估计),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06%;内销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达84.03%,较2005年的65.28%提高18.75个百分点。
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满足市场需求变化。棉印染布的比重基本维持原有水平,棉混纺交织印染布的比重下降较大,而纯化纤印染布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印花及染色布的比重均有增长,漂白布的比重有所下降。此外,企业加大新型纤维面料、多组分纤维面料和功能性面料的研究与开发力度,这些产品的加工水平不断提高,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产业集群块状经济优势充分体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印染产业集群逐年增强,在印染行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福建等东部沿海五省印染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05年的89.89%提高到2010年的91.37%。浙江的绍兴、萧山,江苏的吴江、常州以及福建的石狮等地区,印染产业集群块状经济的优势充分体现,这些地区许多民营企业起点高,设备先进,生产规模大,产品适应性强。
(六)节能减排扎实推进
“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是印染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一批节能、节水的新技术实现研发突破并在行业中推广应用,污染物控制技术取得明显进步,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取得积极进展。印染企业积极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创新,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全行业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2010年,印染布生产新鲜水取水量由4吨/百米下降到2.5吨/百米,下降37.5%;印染布生产水回用率由7%提高到15%,提高8个百分点;印染布生产综合能耗由59公斤标煤/百米下降到50公斤标煤/百米,下降15%。
(七)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和环境保护压力大
一是污染减排压力大。印染行业是纺织产业链中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关键行业,也是能耗、水耗较高,废水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同时,由于印染加工对水质的要求高等原因,印染行业水重复利用率较低。近年来,我国印染行业虽然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随着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废水排放总量仍在不断增加。印染行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比重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国工业系统中重点污染源之一。由于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全行业加工过程单位产品的水耗和综合能耗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我国印染行业产能9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五省,由于产能过于集中,局部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承受能力,加上政策和管理上的一些问题,使这些地区环境压力较大。污染治理带来的高成本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制约纺织印染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是产品的生态要求越来越高。欧美市场对纺织品的生态要求越来越高,生态性能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必须考察的内容,而且指标不断增加、设置速度逐渐加快。Eco-Lable标签法规、Oeke-Tex100标签法规和REACH法规对我国纺织印染行业已产生实质性影响。日本等欧美以外的一些国家对产品的生态安全也愈来愈重视。印染企业生产加工要求越来越高。
2.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印染企业的生产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印染行业整体装备水平仍不高,还有不少企业的生产装备稳定性差、能耗水耗高、自动化程度低,自动化水平和能耗水耗高的问题尤为突出。以现代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为手段,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加工等国际先进技术大部分都已经得到应用,但是主要集中在具有较好资金条件的骨干企业,在全行业的应用覆盖面仍然偏小,多数企业生产工艺存在流程长、能耗高、用水量大、产品质量稳定性差等问题。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印染行业常规品种的加工技术差距不大,但是高档面料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关键工艺技术上还存在明显差距。
3.企业以加工生产为主,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印染企业研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低,企业大多以来料来样加工为主,在工艺技术、品种开发和经营管理上多处于模仿追随,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印染产品主要是常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缺乏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欧美市场含有天然纤维和再生纤维的面料比重逐年上升,欧美高档含棉产品重点开发棉/丝、棉/麻、棉/毛及超细再生纤维、超细化纤多元组合产品,包括多原料组合、多色彩组合、多造型组合,获得迥然不同的风格和手感。我国一般为涤/棉或氨/棉产品,比较单调,各种花式线品种少,立体结构设计品种少,新产品视觉冲击力差。新产品的品种和数量虽然每年都有很大的增加,但多数是对工艺、图案、色彩的改变,是先进国家产品的跟进和模仿。目前,我国印染生产仍然停留在以“代加工”为主的加工模式阶段,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在加工制造环节,缺乏向研发、设计环节和市场营销环节的延伸。
二、“十二五”印染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经济全球化将继续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逐步恢复增长,同时,“十二五”时期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体上看,国际国内环境有利于印染行业继续保持稳定持续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阻挡
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表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阻挡。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表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构架已经初步形成。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主要体现。在此背景下,全球的生产要素流动性和配置效率将进一步提高,从而推动全球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全球化推动下,世界经济可望长期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中国纺织印染业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机遇。
2.新兴经济体需求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危机过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个人消费需求和相关工业消费需求旺盛,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拉动作用日渐明显,成为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新的增长点。目前新兴市场占世界经济的40%以上,未来几年新兴市场随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其需求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会越来越大。因此,尽管国际市场纺织品供需已经基本平衡,但是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仍可保证我国印染布出口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3.消费需求变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随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着装理念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环保、多种功能性和智能化,顺应这一市场需求,高性能、多功能面料市场潜力巨大。
(1)功能性面料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纺织品服装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时尚,对纺织品的功能性、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希望纺织品服装具备特殊功能的效果,例如抗菌、抗微生物、免熨烫、保温等等,而且从抗菌、抗皱等单一功能的整理,发展为提高织物附加值而进行的多功能整理。功能性纺织品将是国际市场的增长点。
(2)环保型纺织品
温度升高,冰川融化,全球变暖现象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欧盟“REACH”法规等条例均是通过评估、授权和限制织物中的化学物质解决破坏环境的问题。无毒、可生物降解的环保型面料是世界纺织工业研究和开发的热点。环保型纺织品是一个潜在的市场。
(3)智能化纺织品
先进的纺织技术、计算机工程和材料科学促进了智能化纺织品的发展。着装穿衣与信息接收、处理和发送相结合,改善穿衣的微循环空间环境以及通过着装实施远程监控、护理和指导,增强人体自身的某些功能等已成为智能化服装的研究开发方向。在娱乐、体育、军事、医疗及工程技术领域,已有不少智能化纺织品进入应用阶段,如仿生技术泳装、医用监护服、变色军服、会呼吸纤维、网络服装等等。具有智能化功能的纺织面料无论是在研发方面还是在应用方面,已显现出良好的前景。
4.中国经济总体处于上升时期,国内有效需求持续增长
当前中国经济总体处于上升时期。在此大环境下,持续增长的内需动力将给纺织印染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有利条件。
纺织品服装是居民改善生活水平的重要消费物质,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纺织品服装的支出也随着增长,其增长空间巨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明显加快。“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并超过50%,是城市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化进程将推动服装消费市场的增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高收入人群不断增多,恩格尔系数下降,人们对衣着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一部分服装将从满足消费者的服用功能需求演变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个性消费将是内需纺织品服装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我国面料进口产品替代率不断提高。目前,除了少数高档品牌服装采用进口面料外,国内中低档服装以及部分高档服装均采用国产面料,因此,面料的内销市场将随服装消费的增加而增长。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1.发达国家终端消费萎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无储蓄消费、超前消费是发达国家居民惯有的一种消费理念。在经历了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信心受到了严重冲击,开始倾向于适当增加储蓄。储蓄相对增加必然会造成消费性支出相对减少,从而导致市场需求减弱。另外,金融危机引发发达国家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紧缩,居民消费资金来源紧张,消费增长缺少重要的支撑。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经济消费率的下降将导致国际市场容量缩小,使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金融危机对市场信心造成的冲击随经济情况的改善才能逐渐调整,导致消费需求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完全恢复。
2.新兴国家纺织产业发展迅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产业转移的加快,世界纺织工业生产在许多新兴国家发展迅猛。目前,从世界范围内看,亚洲的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和拉美地区已成为纺织产业发展的重心。近两年,受人民币升值、劳动法实施、原材料成本上涨等综合因素影响,中国纺织行业生产成本普遍上涨,与一些新兴国家比较已渐渐丧失低成本优势。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等国纺织产业基础较好,劳动力成本有优势,目前致力于大力扩展纺织业的规模。这些后起国家对我国的纺织印染产业具有一定冲击和竞争威胁。
3.低碳经济时代面临严峻的绿色挑战
世界经济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来临,预示着从现在到2050年的未来40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新兴经济体国家传统的高碳、高能耗、高增长的发展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且新兴经济体处在快速发展上升阶段,面临的减排压力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从世界范围看,纺织品的染整加工技术逐渐向高品质、高效率、低资源消耗和产品生态化发展。我国的纺织印染行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单位产品能耗和水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多,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的压力非常大。
4.生态安全对印染业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来,消费者对纺织品和服装的需求已从传统的实用、美观日益趋向更加重视安全和卫生,特别是对面料的染色牢度和不含有害物质等技术指标的要求明显提高,高质量和环保、卫生、安全性能好的产品在欧洲市场上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欧盟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由,加强卫生、安全、环保和劳工标准,对我国出口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利益,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以所谓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由,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法规),限制国外产品进口。未来几年,技术壁垒门槛将会越来越高,对我国印染产品出口构成严峻挑战。
三、“十二五”印染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着力加快印染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十二五”期间,更加注重科技进步,注重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水平,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行业由资源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是印染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期间,印染行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的重点突破,进一步提高工艺、装备、技术水平,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1.经济总量稳定增长
到2015年,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印染布产量695亿米,年均增长3%;完成工业总产值5349亿元,年均增长12%;出口总额190亿美元,年均增长8%。
2.科技进步推动转型升级效果显著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8万元/人·年(现价产值),年均增长10%;企业不断提高研究与开发投入,研发经费投入比重由目前的不到1%增长到1.5%。
3.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进一步取得进展
印染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进一步下降,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量比2010年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排放量比2010年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年下降10%。
四、“十二五”印染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对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充分应用是“十二五”印染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十二五”期间,印染行业的科技发展集中于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技术的深度开发和应用,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染整加工技术的重点突破,重点发展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资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各种后整理技术,突破产业化生产,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1.加强节能环保重点技术研发攻关
突破生物酶精练技术、棉织物低温漂白关键技术、茶皂素退煮漂等高效短流程技术,突破活性染料湿短蒸染色、新型转移印花、泡沫染色等少水印染技术,突破退浆废水PVA回收利用、碱减量废水PTA回收利用、热定形机高温废气热回收利用等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突破色差、克重、纬密、疵点、带液量等在线检测及控制技术,突破印染生产过程全流程的网络监控系统、染液中央配送系统、高效数字化印花集成技术等印染在线检测及数字化技术。
2.加大节能环保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面
积极推广高效短流程前处理、生物酶退浆、冷轧堆前处理、冷轧堆染色、气流染色、匀流染色、小浴比溢流染色、退染一浴、涂料连续轧染、数码印花、印花自动调浆、泡沫整理等少水或无水染整加工技术,扩大应用比例。推广织物含湿率、热风湿度、液位、门幅、卷径、边位、长度、温度、速差、预缩率等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扩大应用比例。推广三级计量、冷凝水、冷却水回收利用、丝光淡碱回收利用、印染高温排水余热回收利用、印染废水分质分流及深度处理回用等技术,扩大应用比例。
3.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染整加工技术
发展防辐射、阻燃、拒水、拒油、抗菌、防水透湿、吸湿快干等功能性整理及多种功能的复合整理技术,赋予民用纺织品特殊的功能性;研究开发赋予纺织品特殊的光电和催化等性能的加工技术,实现纺织品的智能化;研究开发适用于高温差、高光热辐射、火场和高能射线等苛刻环境下的特殊纺织品;研究开发低目标特性纺织品,用于人体等活动目标的热红外隐身。
发展连续化机械柔软、磨毛、磨绒、磨花、剪花、光泽、轧花等机械整理技术,改变染整以化学加工为基础的模式,在改善产品风格、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物排放。
发展新型纤维及多组分纤维短流程染整加工技术,节能降耗,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4.构建产业创新体系
产业创新能力不是单个企业创新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社会协作分工,处于纺织工业产业链中间环节的印染业,形成产学研之间、上下游之间、产业链之间的集成创新体系尤为重要。建设产学研、上下游研发平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集成创新模式,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效益最大化,是当前我国印染行业推进科技创新的着力点。
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中小企业的共性技术问题及一些特殊产品的技术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和省级、市级技术中心,建设印染行业研发支撑资源服务体系,聘请高端科研人才,加大投入,加强合作。在产业集群内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研发中心、信息中心、检测中心、营销中心、人才培养中心、示范基地等公共创新平台,明确分工,战略性地进行有效而协调的研究开发,避免产品趋同和恶性竞争。
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加大专利保护力度,及时制定新产品标准,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并落到实处,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印染信息和检测标准等现代服务业,建立结构合理、内容完善、查询便捷的印染行业信息数据库。
(二)加强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印染行业既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行业,也是具有很高管理要求的行业。“十二五”期间,加强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先进管理体系,对促进印染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加强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储运销售、技术服务等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建立企业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管理理念,完善营销方式,创新营销模式,加强营销服务;加快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企业生产的融合,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物资采购、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环节,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等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生产管理自动化、营销服务信息化、财务管理规范化。
加强节能降耗管理,加快技术改造,开发、采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淘汰耗能多、耗水大的落后设备,大力推进能源、用水三级计量管理,推广采用中水、热能回用技术。
加强设备、工艺、操作、原料、现场和安全等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树立以资金管理为主导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强化现金流管理,加强资金计划管理,实现成本费用有效控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高素质职业经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规范的员工招聘、培训、留用、晋升、退出、奖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员工队伍。
(三)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优化经济发展
1.加强引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染转移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纺织印染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资源约束日趋严重的压力,步入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提升阶段。“十二五”期间,东部地区加速产业升级,印染企业基本完成设备升级或改造,印染装备基本实现在线测控,节能减排印染技术在绝大部分企业得到应用。东部地区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物排放取得重大进展,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得到控制。
中西部地区多为水资源相对匮乏地区,且多处于水源地,这些地区发展印染行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容量,严格控制COD排放总量,不走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中西部地区承接印染产业转移不是过剩落后能力的转移,而是转移和升级相结合的转移。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好环保关,设立明确的环保门槛,并要落实到位,做到既承接产业又不破坏环境。特别是要高起点建立工业园区,统一规划、合理部局,集中供热、集中污水处理,不仅有利于降低成本,而且便于环境监控管理。 2.扩大先进工艺技术推广应用面
建立行业先进技术推广机制和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对行业先进技术进行评价,建立先进技术示范生产线,树立行业节能减排样板企业和项目,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工作,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大对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助剂和装备的推广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管理体系,修订完善各项节能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措施。
3.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并推进其产业化
“十二五”期间,除继续推广目前在企业中使用效果良好的工艺、技术外,还应重点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前处理主要包括新型浆料的研究及产业化、棉织物常压等离子体处理退浆、PVA降解酶的产业化生产、活化双氧水漂白体系等。染色和印花主要包括低化学品消耗印染技术、超声波印染技术等。印染数字化技术重点开发印染工艺参数在线智能测控系统、印染生产过程全流程的网络监控系统、染整过程的智能调度系统与优化、高效数字化印花集成技术、基于染浴在线监控的染色过程智能控制系统、印染数字化图像识别系统。污染治理与控制主要是实现部分染色浴的循环使用、研究低成本的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和污泥处理技术。
(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认真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严格对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淘汰设备目录进行监督。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对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进一步完善资金补贴、职工安置、资产处置、企业的后续发展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进一步细化淘汰落后标准,按照能耗、排污等主要指标,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从生产工艺、设备型号规格等方面确定需要淘汰的范围,建立科学统一的落后产能界定标准,为继续推进产业升级优化、淘汰落后产能提供政策依据。建立淘汰落后与产业升级改造相结合机制,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通过“等量置换”、“减量置换”等方式进行技术改造,优劣互换,引导落后产能有序顺利退出市场。
(五)加快产品研发和新型营销体系建设
增加研发投人,提高设计开发能力,拓展市场营销能力,提升赢利能力和水平。建设产业链研发体系,印染对纺织行业上下游依赖性较大,上游纱线、坯布及下游服装直接影响印染产品的创新速度和创新效果,建立涵盖纺纱-织造-印染-成衣设计的产业链研发体系,充分协同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研发、设计能力。加强高技能设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吸纳国内外技术精英和设计人才,提高产品设计、技术水平。
加强市场开拓力度,在国际国内市场展销产品、争取客户、获取信息。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贸易规则,适应纺织发展要求的职业销售队伍。逐步加大营销比重,提高赢利水平,加快从加工型向营销型生产模式转变。
五、政策建议
(一)严格行业准入规范行业发展
进一步完善印染行业准入条件,指导行业规范发展。有关部门在印染项目投资管理、土地供应、环境评估、安全许可、信贷融资等工作中,以准入条件为依据,严格控制现有印染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严格新增印染生产线和新建印染企业的审批。
在缺水地区要严格限制印染企业的建设,在水源相对充足的地区,鼓励建设相对集中的印染园区,集中供热、集中三废处理。对园区外的印染企业进行整顿,使其逐步进入印染园区和开发区,促进印染企业相对集中,便于印染废水的集中处理和监督管理。同时,要避免印染企业过于集中,造成局部地区的总体产能超过当地的环境容量。
(二)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引导印染企业向生产中高端产品的方向发展,遏制低水平恶性竞争。鼓励本土印染企业向目前竞争力较弱,未来潜力巨大的国家和地区发展。鼓励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对小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如兼并重组过程中,在流动资金、债务核定、人员安置等方面给予支持,妥善安置企业职工的,可按有关规定减免契税;对实施兼并重组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优先支持等。
(三)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创新服务平台
将印染加工列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战略性重点发展项目加以扶持。由国家投资并给予资金支持,建立引领企业生产技术革新的印染加工研究机构,以实用技术为研发重点,解决中小企业的技术障碍,为中小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专门人才培训机构,加强对印染技术工人的培养。
(四)加大对清洁生产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
加大对印染废水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将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列为示范企业,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在国家和地方专项计划中,安排一批印染行业污染减排重大技术项目,攻克一批污染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加快污染减排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加强污染治理研发基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污染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加大研发投入,围绕行业中的关键问题和关系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节能节水降耗技术、废水处理回用技术等进行研发和应用。
(五)鼓励社会资金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在印染企业集中的地区,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专业化印染废水处理企业,印染生产和废水处理分开,由具有运行资质的单位负责,实现废水处理社会化管理。通过政府适当扶持和收取污水处理费,使污水处理企业得以保本微利经营。这种运作方式有利于形成多方共赢的良性机制,一方面可使印染企业降低废水处理成本,另一方面可使治污企业获得利润,同时还可使政府有限的环保投资充分发挥效益。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支持协会对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积极采纳相关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为有关部门制定实施行业规划、产业政策、行业标准等提供有力支撑。扶持协会组织技术和管理交流、人才培训,协调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工艺设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作。支持协会协助地方政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提升。鼓励协会建立本行业与国内上下游行业组织的磋商机制,加强同国外行业协会的联系,推动多边、双边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等活动。(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发布)
相关资讯
- 会长新年谈|林云峰:解锁“新质”动力,重塑产业格局-纺织服装周刊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立高远之意,行笃实之效,创开阔之境!
- 【央视快评】奋力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李强在浙江调研时强调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奋力创造高质量发展新业绩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坚定信心,干在实处,启锦绣新篇,绘美好未来-纺织服装周刊
-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工信部印发2024年度国家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任务,并发布《纺织行业节能诊断服务指南》
- 陈大鹏:传承理想与信念 传递责任和使命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以开放开源汇时尚大美,以新质新力开锦绣新篇
- 李强总理在新疆调研,走访昌吉溢达纺织等企业了解情况
- 李强对做好地方金融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资讯排行
- 【央视快评】奋力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篇,2024中国纺织大会在柯桥召开!
- 2025中国(郑州)国际纺织服装面料辅料及机械展
- 2024第十八届冷链产业年会暨第二届南亚东南亚冷链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昆明举行
- ECO-NOVA可持续时尚大奖颁奖,30个户外运动产品获奖-纺织服装周刊
- 花禧乐纺织:乘国风之势而起,舞动时尚新姿
- 武汉时装周之今日非遗,变化中的新生
- 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纺织行业锻造竞争新优势
- 鸿天集团核心业务持续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新篇章
- 溢达集团无水染色技术首个商业化项目正式落地-纺织服装周刊
- 总成交额超4000亿元!十大篇章解读2024年柯桥纺织高质量发展之路
- 市场监管总局部署行动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全链条生态管理
- 筑梦甲子、继往开来,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迎来60周年-纺织服装周刊
- 新华社刊发:“老”纺织“新”力量
- 20国宾客聚首虎门!虎门“三会”联动开启时尚新篇章!